February 25, 2012
-
新媒體綁架了年輕人?
近十年新媒體革命,已不知不覺間改變了我們的世界,政治上催生了北非茉莉花革命、佔領華爾街運動,及令美國出現第一個黑人總統。人人歌頌網路媒體神奇、解放社會,但偏偏有人唱反調,認為 Facebook、Twitter、YouTube、iPhone不單毒害年輕人,令他們沉迷於膚淺無聊的內容,更荒廢了真正有價值的公民教育,欠缺國際視野及文化藝術修養。
美國埃默里大學 Emory University 的英語教授 Mark Bauerlein 出版了一本極具爭議性作品《最愚蠢的一代》( The Dumbest Generation),得罪了八千七百萬美國年輕人。書名用 "dumbest" 一詞相當激烈,作者亦知道這個詞很刻薄。在書出版前,作者的太太跟他說不如換一個書名,但他偏偏要用這個詞,認為「愚蠢」一詞帶有侮辱意味,恰好可以激怒這群年輕人去用實際行動來證明作者對他們的批評是錯的。
Bauerlein 在書中提出一個令美國教育界困惑不己的問題:在整個人類歷史上, 知識從來沒有像今日如此普及過:圖書館、博物館、大學、歷史頻道、維基百科、《華爾街日報》、《紐約時報》,一切都在電腦滑鼠下,一按就出現眼前,但眼見年輕的一代,至少是美國年輕人,從高中生到大學生,無論在歷史知識、公民意識、閱讀寫作、國際競爭力等方面都未見有大進步。
書裏提供的數據頗為嚇人:55% 的美國高中生一週花在作業上時間不超過一小時,大學生每週就少於十小時;十八至二十四歲的年輕人有三分之一不知道美國副總統是誰;52% 的學生以為美國在二戰中的盟友是德國、日本或意大利,而不是蘇聯。美國年輕人的無知程度超乎想像,作者認為這是一個全球現象,不過美國的情況更嚴重。
原因是美國年輕人的日子過得太舒服,他們不需要工作,有很多自由時間、很多朋友、零花錢。他們生活在美國,政府執政二百多年,從來不用擔心軍事政變,不用擔心敵國侵略,甚至健康危機。他們為甚麼要注意外面的世界?又為何要關心近日中東、朝鮮發生了甚麼事?他們關心的其實只是 party、新款電玩遊戲、NBA 籃球明星,及不斷在社交網站上載照片予朋友、作回應或表態等。
調查更顯示這群人平均每星期發二千二百七十二條短訊,社交生活多姿多采也多變,一節課上完,就發現自己收到了分手短信,原來時下的年輕人都是通過短信說分手的。他們沒法沉下心來,很少可以安靜地讀完一本小說,因為他們隨時都需要上網,查看這分鐘朋友們在做甚麼,否則就會變得精神緊張、無法集中。作者認為需要提醒現在的年輕人,在社交網絡以外,世界上還有更重要的人和事,否則,他們只會成為永遠不長大的孩子。
此書所批判的現象,早已在香港出現,嚴重程度甚至不亞於美國。究竟現在的年輕人是不是最愚蠢的一代,值得大家反思。
(讀書好 JAN 2012)
Recent Comments